檢疫是將新引進動物與設施內原有的動物分開飼養管理,來預防潛在的污染風險,直到能夠確認新進動物的健康和可能的微生物狀態。
新引進動物即便在原場進行了嚴格的檢疫也可能會在運輸過程中因應激而出現新的病原微生物感染。因此,進場時也要隔離檢疫。
一個有效的檢疫流程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將病原引入現有的種群。獸醫應該遵照當地的規范要求,評估動物的健康,確認動物的微生物狀態。有效的檢疫流程,也可以避免人員暴露于人畜共患病,比如非人靈長類動物的結核感染。
獸醫應該根據供應商提供的動物健康證明來制定檢疫流程,包括檢疫期的時長,甄別對人員和現有動物種群的潛在風險點,以及在動物釋放前是否需要進行治療;對于嚙齒類動物,決定是否需要進行凈化復育來清除一些病原。對于嚙齒類動物,如果供應商能夠提供充分可靠的健康數據或證明,以及動物運輸過程沒有潛在的暴露風險,可以不進行檢疫流程。當需要實施檢疫的時候,不同批次的動物應該分開進行檢疫,來避免不同批次之間的動物的交叉感染風險。
不同的實驗動物使用機構,對新進動物的檢疫需求有所差異。對于做毒理學測試的機構,一般都是從標準的實驗動物生產單位進行批量動物采購,能夠給新進動物提供獨立的區域進行檢疫及開展后續的測試,類似于“全進全出”的模式。該模式下實施“原位檢疫”具有較高的可行性。
如一些機構需要接收其他研究機構捐贈的動物,或者接收來源背景相對復雜的動物,需要對這些動物進行徹底的隔離檢疫,直至確認動物健康之后,方可從檢疫狀態釋放出來。如需將嚙齒類動物或其他動物移出設施進行一些操作(如成像檢查或行為測試),可能需要將這些動物與現有種群分開飼養,直到確認其健康狀況。
適應
無論動物是否被隔離檢疫,新接收的動物在使用前都應經過一段時間的生理、行為和營養適應。適應時間的長短取決于動物運輸的類型和持續時間、品種以及動物的預期用途。對于通常不在研究環境中飼養的動物,應考慮提供幫助其適應環境的方法(例如,在將綿羊帶到室內之前剪羊毛)。
關于動物適應期的時間設定,《化學藥物長期毒性試驗 技術指導原則》給出了明確要求,對于毒理學測試,需要對嚙齒類動物至少應進行5天的適應性觀察,非嚙齒類動物至少應馴養觀察1~2周。也有研究報導,嚙齒類動物在用于長期實驗或手術前,需要給予至少3天的適應期;對于大型實驗動物,在進行非手術操作前,也需要給予至少3天的適應期。實驗動物獸醫可以基于動物的健康狀況,適當的延長動物的適應期,確保健康的動物用于研究或測試。
敲黑板
新進動物在進行檢疫的過程中,也是在進行適應的過程,所以,檢疫期和適應期的時間上有時也有交叉或重疊的。但是二者的目的是不同的,期間的操作或流程也是有區別的,實驗動物獸醫需要對其有足夠的認識,以便制定合理的檢疫和/或適應流程。
此外,實驗動物檢疫是實驗動物健康控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對動物設施的安全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做好實驗動物檢疫工作的同時,實驗動物獸醫還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實驗動物健康控制體系,包括供應商管理及風險控制、新進動物的檢疫、實驗動物設施衛生安全措施、持續的種群健康監測、異常動物的診療等等,以確保實驗動物種群的健康和動物設施的安全運行。
參考文獻:
1.實驗動物管理條例,2017修訂版
2.化學藥物長期毒性試驗 技術指導原則,2005
3.Guide for The Care and Use of Laboratory Animals, 8th edition.
4.https://www.research.uky.edu/division-laboratory-animal-resources/guidelines-acclimation-newly-received-laboratory-animals
5.https://research.uci.edu/compliance/animalcare-use/research-policies-and-guidance/acclimation.html